人間通訊社

2025年10月10日 星期五
星雲大師全集
首頁 > 教育人文 > 教育線上> 佛光山大學校長論壇 知識與智慧的差異和判斷

教育線上

字級

佛光山大學校長論壇 知識與智慧的差異和判斷

【人間社 廖麗珠 嘉義報導】 2024-03-05
第六屆「2024佛光山大學校長論壇」,3月4日於南華大學中道樓國際會議廳舉行,論壇一「知識與智慧的差異和判斷」,由佛光大學校長何卓飛主持,引用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著作《人間佛教的戒定慧》及《星雲智慧》開場,深入淺出的說明「慧」字的定義及內涵。7位與談人親臨會場或透過Zoom,精彩對話,近100位學者專家與會。

美國亞歷桑那大學東亞研究學系系主任Albert Welter、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總監Georgios Halkias副教授、中國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李四龍、北方國際大學聯盟副總裁吳保德等線上與談;印度新那爛陀大學校長Ram Nakshatra Prasad、印度新那爛陀大學佛教學系教授Rana Purushottam Kumar Singh及德國漢堡大學佛教學系教授Michael Zimmerman現場共同與談。

何卓飛強調,從古至今不論中西方哲學家、思想家或宗教家,對於知識與智慧多有討論與定義,知識與智慧可以透過教學來學習。Albert Welter以佛教禪宗修行的《十牛圖》,說明修心證道最終還是回到社會運用。佛教徒想從涅槃解脫,在追求個人修養的同時也不忘對社會的責任。如要消除理論與實踐之間的衝突,始終要保持開放學習的態度。

Georgios Halkias提到智慧與知識的運用,智慧來自單一個人生活經驗與直接的感知,通過佛教的教法,就可以將智慧轉化為個人可以理解和運用的知識,深解佛陀教誨,解釋經典的能力,再透過打坐的過程體悟佛陀本意;而經典的智慧,也要透過文字的轉化與教化來實踐。

Ram Nakshatra Prasad強調,慈悲是世界和平的良藥,佛法是人類心靈的良方。因為科技進步,物質生活便利,也因為人的自私性,導致自古至今衝突不斷。唯有從佛教來淨化自己的身口意,培養慈悲心,才能使人心恢復平靜。慈悲心就是維持安寧與和平的方法,透過實踐慈悲可免於貪婪、仇恨與迷惑,促進內心和世界的和平。

Rana Purushottam Kumar Singh提到,佛教基本教義強調「慈悲」,嚴守「戒律」才能有良好的生活習性。長期以來,大家都在討論佛教是否應該走入人間、如何運用在生活上。Rana在他的論文中提到,在不同文化背景下,人間佛教的思想是否都有相同的適用性;若嚴格的解釋,是否會阻礙智慧的培養與發展?這部分需要參考與討論。

李四龍表示,傳統寺院重視修證與開悟;而具有服務現代社會,解決眾生煩惱的功能,是現代佛教學院必備的實踐與教學,除了應秉承傳統寺院僧侶教育的智慧與實踐,內容更要與時俱進,以順應當代社會變化,培養學僧服務社會的意識。

Michael Zimmerman以自身經歷與實踐,談佛教智慧的現代秘密,從過去到現在,對佛教的理解,沒有人可以被強迫信仰宗教。他提到智慧治療的觀點,是內心所開發出來的功能;佛陀的智慧,是透過生活經驗逐漸被開發出來的。他認為,佛教智慧具有彈性,關注人間的實踐,重視每一個人,即使是身處後現代社會,人人都可以發揮自身的內心美好,當下正向自在的接受佛教。

吳保德認為,知識與智慧最大的差異是,智慧需要有悟性。藉由知識加上智慧,透過國際教育合作的交流,達成培養智慧的目標。最後,李四龍以「傳承就是創新」回應學員提問叢林學院化後,「僧格」之確立。新那爛陀大學佛教學系教授補充,所有學習都必須回到實用與實踐,所學即所用。
12345678910第1 / 158頁
追蹤我們